>
新闻中心 >
学术交流非洲猪瘟致病关键基因筛出 助力家猪抗病育种
非洲猪瘟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记者24日了解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近期牵头的非洲野生猪科动物遗传资源挖掘研究,为家猪抗病育种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自1921年非洲猪瘟在肯尼亚首次报道以来,现已扩散到全球。它虽不是人畜共患病,但猪感染后,发病率和病死率可高达100%,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非洲猪科动物地理分布、系统发育关系与群体历史动态示意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非洲猪瘟病毒通过软蜱虫在野生猪科动物之间形成野外传播链。经过长期进化,包括疣猪属、巨林猪属等在内的非洲野生猪科动物,对该病毒产生了天然抗性,表现为宿主可携带非洲猪瘟病毒,但无临床症状,是研究非洲猪瘟抗性形成的宝贵遗传资源。
昆明动物所张亚平院士团队发挥对非合作优势,联合国际家畜研究所和尼日利亚国家公园管理局等研究力量,运用三代长片段测序技术,构建了普通疣猪和红河猪的高质量基因组。同时,依托西南家猪分子育种与转化医学研究基地,研究团队还构建了高质量滇南小耳猪参考基因组。
通过系统比较非洲野生猪科动物与欧亚家猪基因组的精细结构,他们发现非洲猪科动物共同祖先支系上产生的结构变异和选择信号与T细胞免疫、病毒感染和淋巴组织发育相关。其中,体细胞重排后参与编码T细胞受体的TRBV27基因在非洲猪科动物中存在284个碱基对的缺失,导致相关T细胞受体缺乏对应编码区,影响其T细胞受体对抗原呈递细胞的识别,这可能与对非洲大陆上古老病原的免疫应答相关。
研究人员对此前报道的与非洲猪瘟病毒抗性相关的CD163和RELA基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与对非洲猪瘟病毒易感的欧亚家猪相比,非洲猪科动物的这两个基因并未受到选择或表现出快速进化的信号,这将有助于筛选家猪受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和致病关键基因,助力家猪抗病育种。国际著名刊物《分子生物学与进化》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于: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