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 Service Hotline:(0086)-731-88995848
公司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清明特辑:感恩与春意同行,解锁传统习俗密码

2025-04-01


 

清明,是缅怀先辈、追思亲人的日子,也是感恩生活、珍惜当下的时节。先辈们用奉献和牺牲,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安宁。在这个充满敬意的时刻,让我们铭记他们的付出,心怀感恩。

生活中的美好其实触手可及:清晨的阳光、家人的陪伴、朋友的支持……这些简单瞬间,都是我们前行的力量。忙碌之余,别忘了停下脚步,用心感受这些温暖,用感恩点亮生活。

让我们把感恩化为行动,从点滴做起,传递正能量。一句问候、一个微笑,都能让世界更美好。清明时节,愿大家安康和谐,万事如意。让我们传承感恩与和谐的传统,让它们成为生活的底色。


清明节的介绍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传统祭祖节日。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起源与寒食节、上巳节以及古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有关。

寒食节

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介子推。介子推曾割股奉君,但在晋文公重耳复国后,他却功成身退,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然而介子推坚决不出,最终抱树而死。晋文公深感悔恨,遂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寒食节最初的时间较长,有的地方长达一个月,后逐渐缩短为三天。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后来寒食节的习俗,如禁火、寒食等,逐渐融入了清明节。 

春日寒食,踏青祭扫:那些被时光封存的千年记忆。

上巳节

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最初是一种水边祭祀活动,人们通过洗濯身体来驱疫辟邪、除去旧年的不祥,称之为祓禊。秦汉时期,这一天被称作上巳节,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节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随着时间推移,上巳节的踏青、郊游等习俗也与清明节相结合。

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中国古代就有在春天祭祀祖先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个时节前往祖先墓地,进行扫墓、祭祀等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这种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与寒食节、上巳节的相关习俗相融合,最终形成了清明节这一兼具祭祀祖先、缅怀先烈和踏青郊游等多种习俗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传说


介子推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途中饥饿难忍,随臣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让重耳喝,重耳得以恢复精神。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即晋文公。他重赏了当初伴随流亡的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之人,带着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亲自带人去请,却找不到介子推。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来。大火烧遍绵山,却不见介子推身影,火熄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死在一棵老柳树下。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观音菩萨洒甘露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清明时节江南一带下了十天十夜暴雨,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观音菩萨心生怜悯,在清明这一天施展神通,将净瓶中的甘露洒向人间,顿时乌云散去,风停雨住,洪水退去,大地恢复生机。为纪念观音菩萨的慈悲救度,人们在每年清明节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平安幸福。

清明雨的传说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清明时节的雨与一位名叫杜牧的仙人有关。传说杜牧是一位掌管雨水的神仙,他为了让大地在春天得到滋润,特意在清明节前后降下细雨。因此,清明时节的雨被称为清明雨,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杂草、摆放供品(如食物、鲜花等)、烧纸钱、上香,并叩拜行礼,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

踏青

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人们会外出踏青,欣赏自然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踏青不仅是一种休闲活动,也有助于放松身心,增进家人朋友之间的感情

插柳

清明节有插柳的习俗,人们会在门前、屋檐或头上插柳枝。柳树生命力旺盛,插柳寓意驱邪避灾、祈求平安。此外,柳枝也被视为春天的象征,插柳还有迎接春天的意思。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相信放风筝可以放走晦气,带来好运。有些地方还会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愿望,放飞后剪断风筝线,寓意让愿望随风飞向天空。

吃寒食

部分地区仍保留吃冷食的习俗,以纪念寒食节的传统。常见的寒食包括:

青团: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制成,内馅多为豆沙或芝麻,口感软糯,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美食。

冷面:一些地方会吃冷面或其他冷食,以示对寒食节的纪念。

荡秋千

荡秋千是清明节的传统娱乐活动之一,最早叫千秋,后为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尤其受到儿童和女性的喜爱。秋千寓意着荡去晦气,迎来好运,同时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在浙江桐乡、海盐等地比较盛行。每年清明时节,蚕农们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蚕神保佑蚕茧丰收。期间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植树

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适宜,是植树的好时节。许多地方有清明植树的习俗,既美化环境,也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

祭祀先烈

在现代社会,清明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前往烈士陵园扫墓,献上花圈,表达对先烈的敬仰和感恩。

戴柳环

一些地方有戴柳环的习俗,人们用柳枝编成环状戴在头上,寓意驱邪避灾、祈求健康平安。


清明节文化意义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表征万物吐故纳新的节气,也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它传承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孝道与亲情,人们在此时祭扫祖坟、缅怀先烈,感恩先辈的奉献,凝聚家族与民族的向心力;同时,清明正值春光正好,人们踏青赏春、亲近自然,体现出古人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的智慧,在追思与赏春中,实现了精神的传承与身心的滋养 ,延续着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情感脉络;此外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等历史传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忠义精神与家族观念,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演变为倡导环保、文明祭祀和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节日,成为一个兼具历史传承与现代意义的综合性文化载体。

 

上一篇: 国务院为中医诊所 “开方”:提升中药质量,迎来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