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 Service Hotline:(0086)-731-88995848
公司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家禽饲料中作物内源性植酸酶对磷利用的影响(转载)

2025-11-06

编者按:分享谭时勋《谭天悦地》原创干货!作物内源性植酸酶是家禽饲料磷利用的“隐藏变量”,揭秘不同谷物有效磷变异、热处理后数值下降的核心原因,详解小麦、玉米等原料差异与加工影响,对饲料配方优化极具指导意义,推荐养殖与饲料行业从业者细读!

饲料作物的内源性植酸酶部分解释了不同谷物之间的有效磷数值的变异性,以及为什么这些数值在热处理后会大幅下降。



家禽的磷营养是各种营养体系的重点所在,例如NRC以及INRA,这些表格列出了常见饲料原料的总磷和有效磷含量。这些数值对饲料配方非常重要,但有时也可能产生误导。


原因何在?由于有效磷(AvP)的数值并非固定不变的常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谷物中内源性植酸酶的存在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活性变化。特别在饲料经过热处理后,这些原本的假设就可能失效。


营养成分表中的“有效磷”数据主要来源于动物试验。如果小麦的有效磷含量看起来高于玉米,那是因为在试验过程中,小麦所含的内源性植酸酶具有活性,能够将植酸中的磷释放出来。



然而,如果这些营养试验是以粉末状态的谷物进行且未经过制粒过程,很有可能此时谷物自身的植酸酶保持完整且能充分释放。而在商业化饲料生产过程中,制粒的高温可能会(但并非总是)使内源性植酸酶失活,导致谷物中磷的释放变得不可预测而高度变异。


小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的总磷含量相对较高(约3.6克/千克),但其中约80%的磷被束缚在植酸中。然而,小麦在营养表中的有效磷(AvP)数值看起来较为理想,原因在于其较高的内源性植酸酶活性,平均约为1,400单位/千克干物质。


在粉状饲料中,这种天然植酸酶会立即在禽类的嗉囊中发挥作用,这解释了为何以小麦为基础的饲料表现优于其实验室化学分析结果(总磷含量)所预示的水平。然而,一旦饲料经过制粒处理,大部分内源性植酸酶就会被破坏。这样一来,原本表列的有效磷数值便高估了禽类实际可获得的有效磷量,导致生产性能随之下降。



大麦的磷含量约为3.2克/千克,其中被植酸束缚的磷比例较低(约55%)。与小麦类似,大麦也含有相当数量的内源性植酸酶(平均约970单位/千克干物质)。但同样地,其实际贡献程度取决于加工方式。在粉状饲料中,大麦的植酸酶活性能带来实际的营养价值。然而,在制粒饲料中,这种酶活性可能完全消失或大幅降低,导致实际的有效磷水平远低于配方设计的目标值。


玉米和高粱的总磷含量与小麦和大麦大致相当,但其内源性植酸酶含量极低。玉米平均含磷约2.4克/千克,高粱约为2.9克/千克,其中70%至75%的磷被锁定在植酸中。两者的植酸酶活性都微乎其微(玉米平均约100单位/千克,高粱几乎为零)。这意味着它们在营养表中的有效磷(AvP)数值虽然较低,但却相对稳定。加工过程中没有隐藏的酶活性会损失,因此制粒对其影响很小。配方师通常可以信赖玉米和高粱的表列数值。


内源性植酸酶是作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生变化的“隐藏变量”。对于小麦和大麦而言,加工方式至关重要;而对于玉米和高粱,则影响不大。对营养学家来说,真正关键的问题不再是“表格上是怎么写的?”,而是“这些数值在我的饲料加工条件下是否仍然成立?”

上一篇: 养猪中草药保健蒲公英